木洞记忆(一) 木洞与抗战





图为抗战时期的重庆

 

八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一样短短几年就登上全世界瞩目的舞台。此时,中国从近代以来一直饱受列强压迫的角色,崛起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上的“四强”。重庆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她在八年抗战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木洞作为重庆东面门户,长江要塞,水驿港口,同样留下了永远的抗战记忆,它是重庆抗战记忆的一部分。

图为重庆大轰炸后的照片


 


一、中国海军军官学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海军开始内迁。1938年,中国海军学校从福州迁到贵州桐梓县城,史称“桐梓海军学校”,海军部迁到重庆山洞。海军军官学校,海军修械所,海军弹药库同时迁到木洞中坝,人称中坝海军学校。



我们采访了当年海军弹药库的二等兵,在此当保卫的贺绍成老人,今年91岁;周知春,今年81岁,是1938年刚满一岁时随海军父亲周天樑到木洞的海军后人;当年父辈们与海军校有关系的何毓辉,今年76岁,薛英贤,今年71岁等社会贤达。结合相关资料和《中华民国海军纪实》等史料以及未撤离到台湾的海军校士官后人的叙述,再现了抗战时中坝海军校的基本情况。


图为何毓辉讲述海军校当年租地情况


海军军官学校1938年迁到木洞时与何辉(中坝人,今年76岁)的父亲签了协议,租地四亩建校,今后学校撤出以后,校产归何家所有。


图为(中坝岛居民)祝启芳,今年86岁。她说这是当年海军部的厨房、餐厅、澡堂遗址。


学校建在中坝渡口上面,四周是长方形围墙,校舍为平房,坐西朝东一排,两边各有两间厢房。靠内河处还有三间生活用房,即厨房、饭厅、澡堂。有教室四间,其余的是办公用房和学员宿舍,当时挂牌是海军学校,有海军标志。1950年,成为巴师实验初中班校舍,1956年作为国家粮仓,1960年以后办成中坝小学,1992年中坝小学合并到木洞镇小学校。现房屋有些已坍塌,榛莽丛生。 


图为中坝海军军官学校遗址

抗战时内迁的中坝海军军官学校,在木洞九年已融入到木洞的社会生活中,木洞和中坝人都亲见军校的军舰、以及学员的学习、实验情况和炮袭日本轰炸机情况。贺绍成告诉我们,他当年每天都在海军校吃饭,耳闻目睹了海军校学员的学习和生活。


原福建海军学校旧址


抗战时期迁到贵州桐梓的福州海军校


迁到贵州桐梓的海军校,没有大江大河,没有军舰实习,离重庆较远,学员只能是学习书本知识和练习游泳,而木洞海军校在比较隐秘的中坝岛上,有宽阔的长江,有实习的军舰,离重庆较近。因此,在这里学习的学员肯定更优秀,所以木洞人都叫海军军官学校或者海军部。

时任民国海军部长的陈绍宽多次到中坝海军校住上指导这里的工作。中坝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讲陈绍宽的故事。说他在中坝非常亲近老百姓,一点没有架子,嘘寒问暖问生产生活,还给老百姓讲中国抗战必胜的道理。作为海军部长,在抗战烽火中经常来木洞海军校,可见木洞海军校之重要。

图为民国海军部长陈绍宽


陈绍宽(1889年-1969年)曾任民国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海军一级上将。立功北伐,指挥最壮烈的阻止 日本长驱直入长江的江阴海战。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1969年病逝,享年80岁。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失败以后,饱受海上战争之苦的中国人不甘心这样的结局,意识到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海军才能拒敌人于国门之外。一战结束以后,陈绍宽在英国担任两年海军武官。1920年,他带着英国女王颁发的欧战纪念勋章回国。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陈绍宽担任第二舰队司令,海军部长,他提出了建设强大海军的计划和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计划,虽然没有实现,但他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和近代航母事业的先驱者。所以,当

时中坝人很敬仰陈绍宽,现在老人们都还在讲他在中坝的故事。

     中坝海军学校设有兵器办公室,修造办公室,学习部,还有特务队。由中坝海军部管理所统一管理,所长叫郑兴恒,福建人。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民党国防部曾派一个连来中坝海军校守护,连长姓马,人们都叫马连长。


图为民国时期的海军


海军军官校共办了三批。第一批学员23人,第二批学员16人,第三批学员12人。学员毕业以后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其中有的分配到了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服役,有的分配到苏联舰队参战。据有关报刊登载,在今海峡两岸的退役海军军官中尚有人建在。

海军校的教官,舰上官兵,海军修械所和海军弹药库房职工及家属上百人在木洞街上租赁房子住。我们木洞本土人称他们为“下江人”,是当时对江浙、闽、鄂人的统称。每逢节假日,他们上街宣传抗战,表演高跷并伴随唱一些听不懂的戏文,舞一种以干电池照明的“看龙灯”。不准对人放鞭炮,嘘火花。他们把“下江文化”带进木洞,带来了木洞经济文化的繁荣。中坝老人讲,番茄就是他们带上来种植的,中坝人当时叫“大海椒”。

图为木洞中坝海军军官学校遗址


抗战胜利以后到1947年,内迁的桐梓海军校,山洞的海军部以及木洞的中坝海军校,海军修械所,海军修械所档案库资料和“楚观”、“楚同”两艘军舰相继撤回了南京和台湾。




  二、海军第二弹药库


 

海军第二弹药库在海军校一墙之隔的宏观庙。宏观庙规模宏大,殿和厢房有数十间,海军弹药库就在红观庙。当时的挂牌是海军第二弹药库,保存有大量武器弹药,主要是鱼雷和炮弹,还有各种枪支。1947年6月,海军弹药库突然发生大爆炸,当时是炸声如雷,火光冲天。幸无人员伤亡。据何毓辉老人讲,有人传说是地下党所为,为后来解放军解放重庆清除障碍。据贺绍成讲,当天值班的是山东的一个岁数较大的海军士官张炮手值班,他的三个儿子都是解放军。弹药库爆炸后,中坝海军校,修械所随之全部撤出。把废旧弹药全部扔到中坝内浩的千斤凼。据说现在修中坝大桥时都避开了千斤凼这个地方。宏观庙爆炸燃烧后成一片废墟,而今只有两头大石狮作为历史见证。


图为宏观庙山门前的两头石狮子



  三、海军修械所



海军修械所在离观庙500米处的万寿宫。海军修械所专门修复武器弹药特别是鱼雷和大炮,然后从万寿宫下殿下河上船运走。万寿宫至今保存下殿,是明代建筑,市级文物。



图为万寿宫下殿(当时的海军修械所)



四、海军修械所档案库



海军修械所档案库位于木洞镇前进路56号沈家碉楼,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坐南向北,由木构穿斗老屋,碉楼及花园三部分构成。该碉楼建于1938年,是木洞桐油商人蔡恩荣(商号“歉吉”)的私家建筑。1942年国民政府海军修械所租用作存放文书、档案的仓库。1946年档案资料搬走,蔡家碉楼就卖给了沈炳轩,又名沈家碉楼。该碉楼现为三楼一底抚殿顶土木结构,碉楼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0.1米,高13.5米,中心砖柱上架十字梁,每层有木楼连接,三面开窗,每窗两扇,室内松木楼板。底楼临街门框用长条石砌成,铁皮包木质门,厚9厘米,铁板厚5毫米,高2.62米。门宽0.79米,二、三层楼高3.5米,二楼高3米,墙体厚0.9米,四面各楼层各设两个长方形弹孔。后院老宅为穿斗式木构房屋,面阔五间,小青瓦屋面。花园内有方形供水池。该楼是木洞保存较为完整的抗战文物。

图为位于木洞镇前进路56号沈家碉楼 (海军修械所档案库)   


 


五、楚观、楚同军舰


 

1938年到1946年,在木洞中坝海军学校旁边的观音阁前面的江面上停靠着“楚观”号军舰,在木洞河街八洞桥江面上停着“楚同”号军舰。两艘军舰相距800米,互为犄角,都以双锚固定。“楚观”、“楚同”二舰在木洞作用有三:一是扼守长江上重庆的最后一个要塞,保卫陪都,同时负责报警,只要日本飞机出现,立即拉响警报,向重庆报警;二是保卫中坝海军学校、修械所和弹药库;三是学校学员实验实习。


图为(木洞中坝观音阁遗址)楚观舰停靠处 


 图为(木洞八洞桥普慈岩)楚同舰停靠处


那时,日本飞机从湖北起飞到重庆进行大轰炸,往返大都以长江定位飞行。敌机曾多次企图轰炸海军学校,两舰都同时瞄准开炮射击。所以敌机每次只能在高空投弹,准确度很低,大都投进了长江及附近的其他地方,木洞的庙垭口村、苏家浩村、羊角背、沙湾等处均遭到轰炸,但海军校毫发无损。


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


“楚观”,“楚同”二舰属于国民革命军海军第二舰队。海军第二舰队共有舰艇19艘,总吨位9359吨。带“楚”字号的有6艘。“楚观”、“楚同”、“楚有”、“楚泰”、“楚豫”、“楚谦”,人称六楚舰。为什么以“楚”字为头呢?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日本神户川崎造船厂订造的6艘浅水炮舰。因战国七雄中湖南、湖北属于楚国,史称“荆楚”。所以以“楚”字命名。楚观、楚同分别于1906年和1907年完工。每艘造价近4万两白银。楚观号750吨,楚同号740吨排水量。“楚观”、“楚同”号都是两座燃煤锅炉,两座往复式蒸汽机有1350匹马力,最高时速11节,每舰编制军官17人,士官兵100人。舰尾各装备一门3英寸阿姆斯特朗型炮,舰中还有两门哈乞开斯型机关炮和两门1英寸诺典费尔德型炮。


图为中国历史上的楚观、楚同军舰


1912年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马熉钰为长江舰队司令官,指挥“楚观”、“楚同”“楚泰”、“江贞”、“江元”5艘军舰,成为民国海军基础力量之一。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陈绍宽时任北洋海军第二舰队少将司令,驻“楚有”旗舰。1927年3月,北伐军逼近长江边。陈绍宽归附国民革命军,率“楚观”、“楚同”等舰参加北伐,与北洋军阀林传芳作战,大获全胜。又攻占汉口,长沙、岳州。陈绍宽获得国民政府一等勋章和“中流砥柱”大军旗。

1929年的蒋桂军阀战争中,陈绍宽奉命率领第二舰队14艘舰艇参加对桂战争。陈绍宽任命为“讨逆军”海军舰队司令。1929年4月1日,蒋介石乘“楚有”舰到黄岗指挥作战。“楚观、楚同”等舰向刘家庙发起攻击。4月3日,陈绍宽亲率“楚观、楚同”号轰击刘家庙,掩护陆军登陆获得胜利。


江阴海战中被日机炸沉的“平海”舰


       1937年抗战爆发时,中国海军有各类军舰74艘。1937年7月-10月的沪松战役的江阴海战中,海军将士们前赴后继,英勇抗敌,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江阴封锁线。使江阴封锁线在长江中流达140多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日军的西进,粉碎日本三个月灭掉中国的迷梦。为南京政府撤退,为长江中下游物资和重工业设施内迁,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之后,第一次真正在战场上直面强敌,以不到一万吨的老弱病残军舰抗击60多架敌机,世界上海空大战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击落敌机9架,击伤多架,击沉敌舰2艘,击伤3艘。六楚舰也参加了战斗,海军部长,次长全部冲上第一线,数位舰长英勇牺牲。中国海军11艘军舰被炸沉,几艘军舰自沉,几乎打光了两个舰队。滚滚长江,浩浩英魂,他们无愧是民族的铁血脊梁。

1937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住重庆宣言》。为保卫重庆陪都,1938年陈季良率第一舰队剩下的“楚观”、“楚同”、“楚谦”、“江元”、“克安”、“定安”、“甘秀”、“义宁”、“咸宁”9艘舰艇驻万县,组成了巴万区要塞,这也是国民海军幸存下来的9艘军舰。

1938年初春,“楚观” “楚同”驻进木洞,扼住到重庆的最后关口。同时又为海军校军官实习,保护海军校,弹药库,修械所,是幸存到中国抗战结束的军舰。抗战胜利以后,楚观,楚同号等军舰撤回南京。


图为战争后撤回南京的军舰


1949年4月23日,楚同”舰在时任舰长李宝英指挥下随海防第二舰队在镇江附近江面上起义,参加解放军。当时同在镇江江面上的“楚观”号不愿参加起义,由舰长刘祁指挥与“永翔”、“逸仙”号军舰从长江突围,驰出海外,从此,在木洞八年的“楚观、楚同”号分属海峡两岸,再无聚首。

“楚观”舰长江突围以后,1949年10月25日解放军强攻金门时,“楚观”舰曾在古宁头海滩一带炮击解放军登陆船只,以火力支援了金门守军。1950年6月1日,“楚观”列为台湾基隆港侦舰。1955年12月31日从台湾地区海军中退役,数年后被拆除,舰钟等标志物已保留。

留在大陆的“楚同”舰起义以后不久在国军轰炸中自沉,后经打捞修复,依照华东军区海军标志地域名字为军舰命名的方法更名为“宜川”舰。1959年6月12日,“楚同”即“宜川”舰作为靶舰,在当时的导弹实验中未被摧毁的“楚同”即“宜川”舰,在实验后拆除炼钢。“六楚舰”的历史在跨越半个世纪后结束。但“楚观”、“楚同”舰在木洞8年留下了永远的记忆,特别是炮袭日本飞机的记忆和舰上官兵与木洞人民友好相处的记忆。

 


六、留住木洞的海军和他们的后代



海军中有四人留在了木洞,没有随军撤往南京和台湾。都有各自原因留住木洞,他们后来的命运是这样的:

金银章,安徽人,海军中尉。在中坝时与木洞苏家浩的姑娘马云芳结婚。金银章以家为重,没有撤离到台湾。马云芳当时很漂亮,称为木洞一枝花。他们有一女儿叫金淑渝。在1952年的“三反” “五反”运动中,金银章被认为是国民党军官,伪人员,潜伏特务,遭受打击批斗;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年海军弹药库爆炸后,金银章拣了些弹壳在家里,由于挨斗和害怕,金银章上吊自杀。马云芳又改嫁跟中坝人邓在甦,邓在甦也是起义的国军军官,其女儿又改名为邓淑渝,今年67岁,邓淑渝原木洞竹器社退休职工。

图为金淑渝






陈祖清,湖南人,海军上校。其名字很少有人叫,大家都叫他陈炮手,是楚观舰上的炮手。夫人林帮贵,也是湖南人。中坝的老人们说,林帮贵是一副官太太派头,出门坐滑竿,有一次她到街上赶场,渡船没有等她,她亲手打了渡船艄公一个耳光。1947年没有随楚观舰撤走,一家人留在中坝一起加入中坝籍。60年代初他们相继去世。有一个儿子叫陈星,在中坝榨菜厂搭的菜架上玩耍摔下来死去。





周天樑,安徽人,海军上尉,主管“楚同”舰海军陆战队弹药库。1937年沪淞战役和江阳海战以后,于1938年随“楚同”舰驻进木洞。夫人周翁氏(安徽人)一起随军住中坝老衙门。抗战胜利后,“楚同”舰撤回南京时,要求只带人,不准带物。周天樑此时已有5个孩子,共7个人,家庭负担重,如果只是人走,到异地安家立身艰难,因此,他们一家就留在了木洞。周天就做起当时木洞很有名的猪油粑生意。薛英贤回忆,周天很善良,有时周天一高兴,就塞一个猪油粑给他叫他拿远点吃。1949年11月22日解放军解放木洞,进驻木洞的解放军指导员邢厚安也是安徽人,第一时间找到周天协助解放军找船只,找到渡船的解放军很快渡江解放了江北五宝场。邢厚安是解放后木洞的第一任区长。1952年分田分土时,由于中坝人多地少,外乡人分不到土地。周天拿到“资遣证”就一家人到了当时的水口乡高丰大队(今天的木洞镇水口寺村),落户当农民。


图为海军上尉周天樑的起义证书


由于“楚观”舰在解放战争中起义,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发给周天一个“资谴证”,证明周天是海军士官,鉴证机关为海军部军事委员会。当时由于军队和政府都没有钱,又无法安排工作,就发了个“资遣证”安置。一直到1986年6月9日才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274号起义人员证书,而签发时间是1949年11月。这两个证书在其女周知凤处保存。1986年周天去世,仅仅只享受了一个月的起义人员津贴50元。享年84岁。


图为周知凤(左)、周知春(右)兄妹


周天有五个子女,老大周知和,1957年考入河南省拖拉机厂,后来为该厂工程师。老二周知春,今年81岁,1937年在上海出生,1938年刚满一岁就随父母到了木洞。1958年参军到3997部队驻宁夏。表现突出,在部队入党。由于部队到当地政审时地方证明其父亲是伪人员,国民党海军,几次提干都未通过。于1965年转业回乡后,任水口乡高丰大队党支部书记到1971年。老三周知木,一直在本村务农。老四周知强1963年同时都考上陆军和海军,由于父亲的原因,没有被录取。考上中专政审也没有通过,后来在村里做半农半医,不久转为木洞医院正式职工,现已退休。老五周知凤,务农。





贺绍成,木洞中坝人,海军二等兵。1927年生,今年91岁。贺绍成一岁时母亲去世,七岁时父亲去世,跟着哥贺绍清,12岁时哥哥又去世,他就成了流浪儿,拉船糊口。1942年,16岁的贺绍成被招进中坝海军校弹药库当守卫,穿上国军服装,二等兵军衔,是国军中阶级最低的士兵。

贺绍成说,当时国军的待遇很好,每月有3斗米,2斤油,工资高,养成了他日嫖夜赌,喝酒抽大烟的坏习惯。


图为海军二等兵贺绍成,今年91岁。


根据贺绍成介绍,中坝海军学校多的时候有100多人,开始是陆续走陆续来,后来是光走不来了。海军的生活很好,经常是鸡煮糯米饭,下江人不吃锅巴,都是我们吃,很好吃。贺绍成说,海军校旁边是宏关庙,是海军第二弹药库弹药库,武器弹药堆放了很多,主要是炮弹和水雷。我就是这里的守卫。1947年6月弹药库爆炸时是下午5点多钟,我正在吃晚饭,那天爆炸很厉害,把我们都惊吓了。当时值班的是山东籍的一个海军老兵,大家叫他张炮手,什么原因爆炸,没有查清楚,我们都知道他的三个儿子都是解放军。宏关庙被夷为平地后,但山门和墙没有受损,七十年代才拆掉,现只剩两个石狮子在哪里。

宏观庙穿过洋布厂(榨菜厂)就是万寿宫,当时的修械所就在那里。修好的弹药武器就从万寿宫下面的码头运走。贺绍成还说,1947年部队撤出中坝时,叫我到台湾,我想到家里还有块土地,我就没有走。



七、抗战中的木洞船工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通告中外,即日迁都重庆。政府机关,学校科研单位的大批人员,不愿做亡国奴的广大民众,前线下来的一批批伤员,还有一大批难童、难民,需要向重庆、四川运送,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几百家工矿企业的机器设备和职工也需及时运往重庆、四川。民生公司和长江木船全体员工积极参加抗战运输。据不完全统计,仅抗战前期(1937-1940年),民生公司从上海、南京、芜湖、武汉和宜昌抢运入川的各类物资,仅兵工器材达16.28万吨,航空油弹器材3.35万吨,这些物资到重庆和四川建起了新的工业基地,为夺取抗战胜利起了很大作用。民生公司还运送出川抗战部队士兵达270.5万人。弹药武器达30多万吨,同时运送了大量的军粮和食盐供应前线。出川部队转战晋东、鲁南、皖南、豫、苏、浙、赣、鄂、闽、湘等10个省区,英勇杀敌,可歌可泣,直到最后胜利。



图为民生公司轮船抢运撤退物资


在抗战运输中,西南地区无铁路,公路也很少,加之汽油不足等原因。国民政府实施了三条水陆联运线一是由重庆出发,沿嘉陵江上溯至陕西平阳关,联系西北诸省的川陕甘水陆联运线;二是由重庆出发,沿长江上溯沪州,联系西滇,滇缅公路的西南国际交通线;三是由重庆出发,沿长江下驶涪陵,转乌江道彭水、龚滩,转陆路到龙潭、酉阳、衡阳、沅陵、常德,联系东南各省的川湘水陆联运线。其中,木洞长江水域相关联的是川湘水陆运输线。全程共计986公里,这条联运线的80%是靠木船运输,共有木船2000多只,船工约10万人。木洞从明代开始就设有水驿,在抗战驿运中自然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木洞水驿和木洞船工为抗战运输做出了重要贡献。


左图为沿嘉陵江码头         右图为民生公司运送部队


木洞船工蒋正才是揽载船上的号子头,在一次抗日物资军粮出川的运输中,为保证运送安全,朝天门掌旗大爷袁仁俊亲自提枪押运,船到木洞,由于水急浪大,没有搭上对岸羊角背的东流水,进入大江正漕,而滚下门槛险滩,驶进长石梁内浩。石梁绵亘,礁石林立,航道险恶。袁仁俊怒目圆睁,抢指蒋正才的头,职责他领号不当,要扣动扳机枪毙蒋正才。但蒋正才临危不惧,细察水情,精当领号,船行十里险途,才归大江正漕。从此以后,蒋正才领号化险为夷的佳话广为流传。


图(左三)为蒋正才,图(右)为蒋正才夫人秦明英,蒋正才女儿蒋文珍。


在民族危亡之际,木洞的船工和全国人民一样,同仇敌忾,慷慨激昂,以抢运抗日军需物资的实际行动支援抗日。他们把抗日的气概和义愤融入川江号子、船工号子中。边驾船边唱出郁结在心里的吼声,震动山河,划破长空,令人感动,催人奋进,成为中国人民抗御外辱,保卫中华的共同呐喊!现以当时在船工中广为流传的《运军粮》为例,可以看出船工们支援前线,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




川江号子

船工号子


领:青龙背上舞大刀,众:嗨-嗨

领:战胜伏寒与波涛,众:嗨-嗨

领:凭你航程千里远,众:嗨-嗨

领:身背褡绊拌纤条,众:嗨-嗨

领:今因全民抗日,众:嗨-嗨

领:急需粮草以备军用,众:嗨-嗨

领:小日本,众:嗨-嗨

领:侵国土,众:嗨-嗨

领:称王称霸,众:嗨-嗨

领:抗日寇,众:嗨-嗨

领:保家乡,众:嗨-嗨

领:拯救中华,众:嗨-嗨

领:运军粮,众:嗨-嗨

领:赴前线,众:嗨-嗨

领:立即出发,众:嗨-嗨




这是《江北县交通志》载录的川江号子词节选。原江北县的五宝、太洪、洛碛乡镇,与木洞地区隔江相望,他们与木洞同属一河段,江北县船工所唱的川江号子,木洞船工也同样喊唱,很多时候,他们与木洞船工同驾一条船,同走一条江,同喊一种号。高唱抗日船工号子,乘风破浪,慷歌猛进。

图为木洞码头


家住木洞镇保安村的木洞水运社职工,前文提到的号子头蒋正才,在木洞船工运送壮丁新兵奔赴前线时,他随口喊出了《好男儿当兵上前线》的木洞船工号子:




《好男儿当兵上前线


木洞船工号子

蒋正才


领:好男儿当兵上前线,众:嗨-嗨

领:抗日队伍出四川。众:嗨-嗨

领:坐上大船到武汉,众:嗨-嗨

领:武汉火线址得宽。众:嗨-嗨

领:哪怕飞机丢炸弹,众:嗨-嗨

领:哪怕后方起狼烟。众:嗨-嗨

领:前方打了大胜仗,众:嗨-嗨

领:写封家书对妻言。众:嗨-嗨

领:公婆面前多照看,众:嗨-嗨

领:抚养儿女苦中甜。众:嗨-嗨

领:抗战胜利时运转,众:嗨-嗨

领:很快全家就团员。众:嗨-嗨




图为抗战船工们的部分后代,还经常在茶馆里吹他们父辈的故事。从左到右是何平,喻良伟,何绍基,罗兴成,何小强,罗新成。他们最近还参加了《凤鸣木洞》的电影拍摄,再现了当年父辈们在川江上的拉船情景和喊起了父辈们的木洞船工号子。


木洞的抗日船工,真是好样的。木洞船工的抗日船工号子,这大江上的呐喊,江上的歌声将永远响彻在木洞的大地上,响彻在中国的大地上。

 

                             ——待续

 


023-6643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