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山歌
6月15日晚,由巴南区文化旅游委、木洞镇创新打造的木洞山歌剧《爷爷的山歌》在木洞河街进行了首次本土演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山歌音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舒朝斌观看了演出。
据了解,木洞山歌是传唱于木洞古镇的民间歌谣,发源于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经汉代的“巴子讴歌”传承,盛唐时期的“竹枝词”传唱,在明清时期演化形成木洞山歌。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以来,木洞镇已三次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太阳出来辣焦焦,打坨石王修座桥……”当晚8点,《爷爷的山歌》在一阵优美的歌舞中拉开序幕。
据了解,《爷爷的山歌》根据国家级非遗“木洞山歌”传承人喻良华和秦萩玥的真实传承经历提炼改编,主要讲述了高良与高可这对爷孙的山歌传承,高可与恋人文阳围绕山歌的爱情故事以及木洞山歌创新发展的艰难历程。
全剧设计时长50分钟,由“人会老,山歌不会老”拉开序幕,“一里码头游子归”“一场比赛两行泪”“田头长得有山歌”“日子就在歌里过”这四幕层层推进,故事层次主次有序,让整个演出显得更加有温度、有张力、有意韵,让现场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情感及传承的冲击力。歌剧还把山歌特色和现代流行乐相结合,自然地糅合人物、故事和乡土风情,让木洞山歌既保持了古老韵味,也让歌剧充满时尚魅力。
演出现场,观众频频叫好。“这部山歌剧跟传统意义上的山歌不太一样,既有木洞特色,也很时尚,不仅有笑点,也有泪点。”观众刘巧说,古老的木洞山歌能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中传承下来,并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木洞人,她也非常自豪。
舌尖上的木洞(一) 木洞蜜枣
木洞蜜枣兴于明代,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6月,时任户部郎中的王世祯,奉命典四川乡试。典试毕于10月初8抵达重庆,初10继续东下,当晚夜宿木洞。舌尖上的木洞(二) 木洞豆花
80年代、90年代,是木洞河街豆花最鼎盛,最繁荣的时期。 1997年11月,长江三峡大坝截流成功,河街及沿江房屋被逐渐拆除。木洞豆花馆就分散到了木洞镇的各条正街道上。但其名声和质量继续不断提升,成为木洞的一张饮食名片。舌尖上的木洞(四) 木洞油酥鸭
2004年10月15日至25日,第五届中国美食节塈首届重庆国际火锅文化节在重庆召开。其中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华舌尖上的木洞(五)木洞长江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渔歌子》,把秀丽的